• 主页 > 体育问答
  • 弹性双人臂力健肌器:高效上肢锻炼,节省时间,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

    专利名称:制造弹性双臂强化装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属于运动训练设备领域的弹性双臂强化装置有关。

    背景艺术:

    体育锻炼是现代人增强身体健康,预防疾病,调节心理,娱乐身心并适应社会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民族健身运动的发展,许多人在早晨和晚上进行身体运动,并且由于时间和场地的局限性无法满足这种愿望。尽管目前有许多健身设备,但仍有相对较少的人锻炼上肢。本发明是一种健身设备,使用短的休息时间来锻炼上肢。它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作为健身设备,以锻炼身体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由于场地设备的局限性,许多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经常受伤。在严重的情况下,瘫痪是由于轻度病例的腰部和腿部的疼痛引起的,这给他们的运动生涯带来了许多不便。弹性双臂强度肌肉构建装置是为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带来辅助运动效应的。它也可以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娱乐场所,是学校和家庭的必要健身设备。

    发明的内容

    根据上述先前艺术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具有简单结构,实际操作以及无局限性的弹性双臂肌肉制造设备。用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弹性双臂强化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握手,弹簧,连接轴,可移动杆,支柱和底座。支撑的下端固定在底座上。连接轴连接支撑上方的可移动杆,并将可移动杆的中间连接到整个弹簧中,并在可移动杆的末端焊接握手。从业人员站在可移动杆的中间,将可移动的杆向外推或将其向内关闭。使用它时,从业者站在可移动杆的中间,将可移动的杆向外推或与双臂向内闭合,并利用人体上肢肌肉的强度伸展和收缩弹簧。通过伸展弹簧,锻炼上肢的强度。春季延伸的时间越长,收缩越大。上肢肌肉来回移动,向左和向右移动,以增强上肢肌肉的强度。与先前的艺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可移动的杆向外推向或将其向内闭上,该杆有力地将其向内闭合,该杆具有很大的安全系数,并且不容易发生伤害事故。这种弹性的双臂强度肌肉加强装置充分利用弹簧的机械原理进行收缩和均匀伸展。人类上肢的肌肉强度越大,延伸压力越大,并且使整个脚压力产生压力,可以加速上肢各个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强上肢肌肉,改善运动身体的功能,并具有辅助治疗对关节疼痛患者恢复的辅助疗法作用。本发明具有简单的结构,尺寸的小,对现场和时间没有限制,易于携带,易于操作,并且更适合于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人,大多数体育锻炼和专业运动员以及相关疾病的辅助治疗。

    图1是本发明的柔性双臂强化装置的最佳示例,其中1握手2弹簧3连接轴4可移动杆5柱6底座6底座

    特定的实施例子弹性双臂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的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运动肌肉长度肌肉运动肌肉长度肌肉运动肌肉长度肌肉运动,肌肉力量的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的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肌肉力量肌肉运动肌肉长度肌肉运动肌肉长度,肌肉运动的肌肉运动肌肉运动肌肉运动肌肉运动肌肉运动,肌肉力量肌肉力量的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力量肌肉肌肉肌肉位于可移动杆的中间,将可移动的杆向外推或将其向内闭上练习。弹簧可以用人体上肢的强度代替,弹簧厚实,薄,伸展和长度也可以根据人体的高度上下移动支架的高度。使用它时,从业者站在可移动杆的中间,将可移动的杆向外推或与双臂向内闭合,并利用人体上肢肌肉的强度伸展和收缩弹簧。通过伸展弹簧,锻炼上肢的强度。春季延伸的时间越长,收缩越大。上肢肌肉来回移动,向左和向右移动,以增强上肢肌肉的强度。

    要求

    1。弹性双臂强化装置,其特征是支撑支柱的下端(5)固定在基部(6)上。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弹性双臂肌肉强度设备,其特征是连接轴(3)连接支撑上方的可移动杆(4)。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弹性双臂强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可移动杆(4)的中间通过弹簧连接到一个(2)。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弹性双臂肌肉强度设备,其特征在于握手(1)在可移动杆的末端焊接。

    全文摘要

    弹性双臂强化装置属于运动训练设备领域。支撑支柱的下端(5)固定在基座(6)上,连接轴(3)连接支撑支柱上方的可移动杆(4),并将可移动杆(4)的中间连接到弹簧(2),并在可移动杆(4)的末端焊接握手(1)。从业人员站在可移动杆的中间,将可移动的杆向外推或将其向内关闭。本发明的结构很简单,尺寸小,方便处理,而无需限制场地和时间,易于操作,并且具有广泛的应用。这是学校和家庭的必要健身设备。

    文档编号A63B21/055GK102526977SQ20101060390

    出版日期2012年7月4日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4日优先日期2010年12月24日

    发明家刘韦(Liu Wei),Zou Yong,Qi Guoqiang申请人:山东科学技术大学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ower-esun.com/html/tiyuwenda/1519.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